首页 > 2015版 > 探讨交流 > 廉政时评 正文

廉政时评

别被“心理饥饿”放大了欲求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18-01-08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面对纷繁的物质世界,“我已饱”是一种处世态度,“我不饿”是一种人生境界。要逃离奢华的迷雾、防范贪婪的陷阱、战胜心理的饥饿,就需要一把锋利的刀,随时准备好剪除欲望的枝枝蔓蔓。

  “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,是在吃自助餐的时候能不吃撑。”最近在网上流行的这句话,让不少人“扎心”了——自助餐要想“不吃撑”,的确不容易。

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,如今绝大部分人已经饿不着了,但为什么吃自助餐时,有人像饿了很久似的,拼命吃、吃到撑?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自助餐价钱固定,却不限量。因此有人觉得,吃得越多赚得越多,吃少了就亏了。正是这个“不限量”,在悄然之间放大了人的欲求,使人吃得太多、吃到难受,甚至让“自助”变成了“自虐”。这种“胃已填满、心却饥饿”的现象,用一句俗话来说,就是“穷根儿没断”。

  敞开吃也能不吃撑,才是成熟的表现。这说明,你对自己的食量有清醒的认识,对“不限量”的诱惑能保持克制。由此可见,比吃饱更重要的,是心理上不再“饥饿”。推而广之,比生活富足更重要的,是心理上“断了穷根儿”。

  在现实中,被“心理饥饿”困住的人不在少数。有的人渴望过上“高品质”生活,戴上了名表,又惦记名包,开上了好车,又渴望豪宅,最终成了物欲的奴隶。这就如同吃自助餐,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,一直暗示自己“我没吃饱”“我还能吃”,不停地吞下那些既不缺少、也非必需的东西,总有一刻,会被自己的欲望反噬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说,腐败也是一场“放大了欲求”的沦陷。一些人起初洁身自好,并相信自己能“磨而不磷、涅而不缁”。但手握权力之后,有人为了爬上更高的官位不惜触碰底线,有人面对别人送来的巨额贿款彻底“蒙圈”,有人从油盐不进的“怪老头”变成了四面透风的“贪老爷”,终究是敌不过欲望的诱惑,弯曲了人生的脊梁,演绎出被欲望反噬的人生轨迹。

  对名与利有“饥饿感”,境界不高,意义也很有限。明代的高攀龙曾指出:“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,而所得止于一饱……将焉用之?”这话说得很明白,就算拼命吃、吃饱了,也不过如此,还有什么别的用处?清代的赵世显也曾写下一副对联:“只如此已为过分,待怎么才是称心。”只是这样已经过分了,还要怎么才能满足?今天的我们,在面对“心理饥饿”时,也不妨多一些“将焉用之”的自问,多一些“怎么称心”的警醒。须知,除了名与利,世界上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。

  面对纷繁的物质世界,“我已饱”是一种处世态度,“我不饿”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宋代的包拯以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”自勉,上可对青天朗月,下不负芸芸众生。清代的林则徐以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励志,留下了清廉的政声、清白的家风。延安时期,身经百战、威震敌胆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,穿粗布衣衫、吃粗茶淡饭,使人发出“时人未识将军面,朴素浑如田家翁”的感慨。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证明,事能知足心常惬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要逃离奢华的迷雾、防范贪婪的陷阱、战胜心理的饥饿,就需要一把锋利的刀,随时准备好剪除欲望的枝枝蔓蔓。

  不被欲望反噬,提高自身修养固然重要,强化外力约束也很关键,毕竟“双保险”才更保险。然而,一些党员干部不仅缺乏自我约束意识,还对监督存有抵触情绪。要知道“禁微则易,救末者难”,看看这些年查办的贪腐案件,许多落马者不正是在不愿接受监督或者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,一点点失守变质、腐化沉沦的吗?由此观之,监督就如同给自助餐设定一个“限量”,为的是规避“吃撑了”的危险。

  哲人有言,“人的价值,在遭受诱惑的那一瞬间被决定。”生活中无所不在、变幻无穷的“自助餐”,时刻考验着一个人守护本真的定力。在个人欲求上能知足,在事业追求上不知足,把名利踩在脚下、把责任举过头顶、把百姓装在心中、把本色坚持到底,才会内心和谐快乐,个人成长进步,事业兴旺发达。(魏寅)

>>>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