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2015版 > 专栏 > 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 正文

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

赵轨:“暴禾酬直” 流芳原州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: 2016-07-19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《隋书·循吏列传第三十八》中,记载了原州(治所在今宁夏固原)总管司马赵轨勤政爱民、严以修身、廉洁齐家的故事。在不足千字的传记中,“暴禾酬直”“清水奉饯”“还椹东邻”“引喻拒贿”四段历史佳话,一名清官廉吏形象跃然纸上,今天读来,仍发人深省。

  赵轨,河南洛阳人,因其有良好的操守广为后世传颂,史称他“有行检”“有能名”“以清苦闻”而名列《隋书》十大循吏。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,即“良吏”“清官”。司马迁先作《循吏列传》,后世因之,代有循吏传。

  隋朝初期,隋文帝杨坚封异母弟卫王杨爽做原州总管,皇帝见杨爽年轻,因朝臣赵轨在做地方官时很有名声,便任命赵轨任原州总管司马,辅佐卫王杨爽。一次,赵轨夜间出行,“其左右马逸入田中,暴人禾。轨驻马待明,访禾主酬直而去。原州人吏闻之,莫不改操。” 可见,赵轨不仅修身自洁,以身作则,对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,命令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到农田主人,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,而且对部下严格约束管理,以上率下,百姓的事无小事,公务也要让位于民情,绝不能以官老爷自居或趁着夜色扬长而去,最终失德于人、失信于民。正因为“暴禾酬直”的典型性和示范性,才使得当地官吏闻知此事深受教益,相约以赵轨为榜样改掉不良操行,带动原州地区形成崇贤向善的政风民风。

  据史书载,赵轨 “少好学,有行检”“以清苦闻”,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,后升官为卫州治中。隋文帝开皇年间(公元581年-618年),赵轨在齐州(治所在历城,今济南)做了四年官。当时赵轨的官职是别驾,对全州的行政“总理众务,职权甚重”。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,赵轨不谋任何私利,勤于政务,功绩卓著,“在州四年,考绩连最。” 赵轨受到朝廷嘉奖,“高祖嘉之,赐物三百段,米三百石,征轨入朝。”赵轨的清正廉洁,尤为人们称道,他不置家产,修身自励,生活俭朴。

  赵轨所做的一切,深受百姓爱戴。在他赴京任职前,人们夹道欢送。这时,一位老人贴近赵轨,把一杯清水捧给赵轨说:“别驾在此任官,从不受贿纳物,犹如水火不相交。如今您要走了,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。您清廉如水,特此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。”赵轨深情地谢过老人,双手接过水来,和百姓依依话别。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,久久流传着这位清官的佳话。

  但凡清官廉吏,不仅自身清正,其家风也十分严谨。赵轨十分注重言传身教,以保持家族的清廉之风。赵轨家东边邻居有桑树,桑葚落到了他家,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,他告诫几个儿子说:“吾非以此求名,意者非机杼之物,不愿侵人。汝等宜以为诫。”他说给儿子听,做给儿子看,不义之物不可取,不劳而获损德行。赵轨所言,发自内心,表达了对后人传承家教,弘扬清风的深切期许。中国历朝倡行德治,讲道义,重名节成为一种社会风尚,清正廉明,洁身自律视为居官之本份。

  正身治家,居官清廉,珍重名节,家传清风,正是赵轨悉心遵循的人生轨迹。有一年的秋天,一位老朋友得知赵轨有点沉香熏屋、助头脑清醒深夜读书的习惯。于是,老友给赵轨送来1斤沉香。当时,赵轨讲了“还椹东邻”的旧事,委婉地拒绝了这份珍贵礼物,他的老朋友听后,敬重赵轨这番谈论的意义,便把沉香带回。拒礼保廉,感化亲友,赵轨以其慎初、慎独、慎微的道德情操流芳后世。(作者:宁夏纪委宣传部部长 胡斌)

  

>>><<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