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2015版 > 专栏 > 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 正文

宁夏廉洁齐家好故事

广武乡贤俞益谟

稿件来源: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: 2016-07-28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俞益谟(1653-1713年),字嘉言,号澹庵,别号青铜。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(今河北省河间县),至曾祖父时定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(今青铜峡市广武乡),入籍宁夏。

  俞益谟少年英敏,善于骑射,喜读孙吴韬略,十九岁领壬子解,二十岁成进士,后官至湖广提督,在清朝被誉为“一代名将、千古文人”。

  康熙十四年(1675),在西北大局的关键时刻,俞益谟从军,先后参加了征边、征汉、征川、征广等战斗,因英勇善战,屡立战功,多次受到康熙召见,并为他题书:“焜耀虎符”。

  俞益谟在任大同总兵官时,多有建树。他大力整顿军务,兴利除弊,提高军队的战斗力,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评价:“擢用总兵,实心任事,和辑兵民,居官甚优”。

  俞益谟官至湖广提督,一生不蓄私囊,所得俸金,随在整军装,犒士卒,建衙署,修教场。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,俞益谟带领手下将弁捐款打造盔甲,次年,又捐款修理宁夏城垣地台垛口。

  俞益谟在外为官,仍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,“瞻顾邻里乡党,浚渠设塾,在册有记”。他一生为家乡做了三件好事:

  第一件,捐资修渠。广武地区原有一条主要灌溉农渠,名曰石灰渠,由于年久失修,至康熙年间几已淤废,乡民不得不迁徙他乡或流浪在外。俞益谟知情后,个人捐资一千两白银,作为整修石灰渠之资。渠道修成后,广武地方“岁获有秋,露积盖藏,人足家给”。

  第二件,重视教育。俞益谟在外为官之时,常购书送回广武储于学宫,供后进之子弟阅读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他又捐资在城内西北隅购买民房十六间,改建为广武义学,免费招收幼童入学,有志要让“一切孤寒无告之人,咸得奋志攻书,将见野无遗贤。”使得广武边城成为文化之乡而名人辈出。

  第三件,编修乡志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俞益谟回乡后,召集地方绅士倡导创修《广武志》,不仅亲任乡志总纂,还让其长子俞汝钦也参与编辑。俞益谟病逝后,俞汝钦完成其父遗志,于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全书告成。《广武志》上下两卷3万多字,翔实记载了广武地理风貌与屯田戍守。该志是宁夏现存唯一一部独立成书的基层乡级志书,对研究清代广武地区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
  其长子俞汝钦,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中武科举人,功授按察司副使道。遵照俞益谟生前嘱托,捐资重修牛首山寺庙神禹洞殿宇,使“青铜禹迹”成为当时名胜之一。当时广武城西北角有一座“黄行桥”,年久失修,俞汝钦捐银重修大桥,当地乡民感德于他,遂易名“庆远桥”。

  俞益谟虽为武进士出身,身为带兵将领,但他“能诗文,词甚可观。”他在家乡还亲自“为诸生课文讲学,暇则集宾友考古为诗文。”著有《道统归宗》《青铜自考》《乡苗纪略》文集,《广武志》中录有其多篇文章。广武乡人民为了纪念俞益谟,特为其在城中建立牌坊,上有康熙皇帝御书钦赐的“馄耀虎符”四个大字,还在牛首山仙禹洞专为他修建一座 “青铜君祠”。其弟子、固原提督马见伯撰写《青铜君传》刻于祠内。(作者 宁夏社科院编审 吴晓红)

>>><<<